国产 PD-1 单挑药王;正大天晴拿下抗病毒药首仿;双成药业暴涨600%共3条快讯
发布时间: 2024-12-17 | 作者: 爱游戏平台app官方下载
本月,百济神州公布消息宣布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在美国正式商业化上市 [1]。
作为国产 PD-1 抑制剂里杀出的佼佼者,百泽安这次在美国获批的适应症,与 K 药适应症重叠。
大名鼎鼎的 K 药,可是美国默沙东公司的拳头产品,2023 年刚刚以 250.1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796 亿元)年销售额,登顶全球「药王」。
百泽安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 PD-1 抑制剂,2019 年 12 月国内获批。当时,国内 PD-(L)1 市场已有 3 款国产药和 2 款进口药 [2]。
没错,2019 年已有 4 款国产药的 PD-(L)1 领域,就是国内创新药领域的「内卷大王」——光今年上半年就有至少 3 种新药上市,5 个已上市药品的新适应症获批,还有 3 个新药、11 个老药的 24 项新适应症在申请中。
这一年百泽安表现不错,接着由于国产药全部纳入医保目录,大幅降价让整体市场占有率出现波动。而后随着国产药放量、进口药市场占有率缩减,百泽安开始发力,逐步达到「保二争一」的龙头地位 [3]。
根据全球最大生物制药研发服务和商业外包服务提供商 IQVIA 统计数据,过去五年全球 PD-(L)1 市场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45%,是整体肿瘤市场的 3 倍。弗若斯特沙利文则预测 2026 年市场规模为全球 613 亿美元、中国 381 亿元人民币。
当前市场格局,我国 PD-(L)1 市场国产药已成功断层前三,但放眼全球,跨国大药企的地位依然无法撼动。
今年上半年,默沙东 K 药营收已高达 142.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新晋「药王」地位稳固。K 药目前的直接竞争对手 O 药(纳武利尤单抗)面临专业到期,但二季度仍实现了 3% 的增长,达 23.87 亿美元。
同期,百泽安上半年的销售额为 21.91 亿元,同比增长 19.4%。百泽安已在国内获批 13 项适应症,其中 11 项纳入医保。
国产 PD-(L)1 井喷带来了严重内卷,想要支撑持续发展,国内市场空间已显不足,必须走出去。
去年 9 月,百泽安获得欧盟批准,用来医治特定类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成为 PD-(L)1 领域首款「出海」产品。今年 3 月 15 日,百泽安同适应症在美首次获批。
百泽安此次在美正式商业化上市,是用来医治既往接受过系统化疗(不含 PD-1/L1 抑制剂)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成人患者,与 K 药适应症重叠。
K 药,Keytruda,默沙东旗下的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是全球癌症 PD-(L)1 抑制剂领域厮杀出来的大明星。
与百泽安相似,在时间上,K 药也并未占到先机。2014 年 9 月,K 药首次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用于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是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 PD-1 药物。
但在上市后的适应症拓宽上,K 药可谓非常成功。默沙东凭借砸出全球顶级规模的免疫肿瘤学临床研究项目,让 K 药从「冲锋舟」变身「航空母舰」。
十年之内,K 药在全球获批上市的适应症达到近 40 项,我国获批 13 个,是获批治疗瘤种最多的 PD-(L)1。到 2023 年,K 药已累计为默沙东创收 1015.46 亿美元,不仅是默沙东的顶梁柱,更是抗肿瘤药的天花板。
创新药海外商业化的根本:要么「借船」,与已有商业化体系的药企签约让别人帮着卖;要么「造船」,砸钱到各国去建立自己的商业化系统。
当下的美国仍是全球医药的核心市场,世界最大经济体占 GDP 的超 20% 的庞大医疗支出,就是一座大金山。
当然,这金山也不会轻易给外人挖。高回报的同时,高投入也是打入美国市场的前提。美国早已建好了一套高壁垒的监督管理体系,想要进场,一要通过严苛的临床验证体系,二要打通群狼环伺的药品商业化系统。
我国创新药在美取得优秀临床数据已屡见不鲜,但美国特殊的商业化环境,却让大多数药企知难而退——个人商业保险占比很高,企业既需要拿下支付方,也需要让大批临床医生认可、形成共识,才能把药开到患者手上。
而这一切,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营销上砸钱砸钱再砸钱。过硬的临床数据,不过是基础而已。
对于跨国大药企来说,美国就是「老家」,早已拥有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在既有商业化流程里多卖一个药,根本算不得啥成本负担。
所以绝大多数中国药企出海,都是把成功的研究管线卖掉,或与大药企合作经营。
那么,百泽安为什么选择自主商业化呢?因为百济神州一早就选择了「造船」,多少积累了一些家底——
泽布替尼是中国首款在美获批的创新药,也是首个「十亿美元分子」,美国市场贡献的收入占比高达 73.8%。
但泽布替尼半年就在美国取得 8.31 亿美元的销售额,但这期间总经营费用却高达 147.64 亿美元(以在美上市后累计经营费用计)。
要知道,泽布替尼在临床数据上已直接「头对头」击败了本土药。即便有如此优异的硬实力,铺路美国还是花了 150 亿美元。
百泽安可以直接走泽布替尼铺好的路,但这些「优势」对比稳居本土的默沙东和强大的药王,不过只是一张竞争的入场券而已。
这次,百泽安在美售价大约在 4320 美元左右(约 3 万块钱),低同等规格 K 药 10%。
百泽安 2019 年在国内上市之初的价格为一支 10688 元。医保谈判后单价为 1254 元,医保支付后单价约 376 元。
不仅是百泽安,国内创新药价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创新药出海后定价也都远高于国内,甚至达到 30 多倍。
比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批发采购价每瓶近 9000 美元,国内同规格售价 1913 元,相差 30 多倍。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美国的价格是国内的 24 倍。
一方面,创新药确实需要高额回报才能冲抵成本。10 年研发、10 亿美元投入、临床 10% 的成功概率,药品定价不只是对一盒药付钱,必须把失败的代价算进去,才符合药物研发的市场规律。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 Latitude Health(村夫日记)创始人赵衡在分析中指出,长期以来,美国药品价格市场以其不透明著称,尤其是 PBM 收取的返点(rebate)金额和比例让外界很难判断真实药价,从而会对美国市场的真实市场规模做出误判。
一般来说,市场竞品较多的竞争性品种,其标价(list price)和净价(net price)之间的差值会较大,返点的比例也很高。
由于药企的营收主要依赖于净价而不是标价,后发进入者必须要付出更高的返点比例和金额才能去追赶对手,而原有的领先者则会通过降低自身的净价来维持价格优势。
在当下的 PD-(L)1 领域,本土老药也在面临在净价下降的同时无法获取更多用户的挑战。为了保持高增长,涨价是唯一可选择的途径,因此美国市场药价的标价是他国 10 倍以上其实很正常。[5]
弗若斯特沙利文专家王禺曾分析,中国的 PD-(L)1 药物价格远低于美国的原因可能是:
1)人均消费能力本身是低于美国;2)中国患者人群远大于美国,药企们在考虑定价时也会为了渗透更大比例的患者,而选择稍微低一些的定价;3)药品进入医保时价格降低。[4]
对此,今年年初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但这些调整都还尚需时日,出海,仍然是国产创新药赚钱的好选择。
百济神州总裁、首席运营官吴晓滨博士曾表示:「国产 PD-1 出海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 PD-1 市场容量巨大,充满机遇。」
「如果百泽安能在全球 PD-1 市场中占据 1% 的份额,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能够得到 5 亿美元的收益。即使在全球市场中争到较小的份额,市场表现也将十分可观。」
重磅进口原研药面对国产仿制药获批,带来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压力和终端格局变化不容小觑。
日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中国生物制药下属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开发的来特莫韦注射液获得上市批准,该药品成为国内首个仿制药。
来特莫韦的片剂和注射剂最早于2017年获得美国FDA的批准上市,商品名为Prevymis,这是一款非常关注的抗巨细胞病毒(CMV)新药。目前,来特莫韦相关制剂已在美国、欧洲、日本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销售。
根据米内网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来特莫韦片的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约159%。更引人注目的是,来特莫韦注射液的销售额增速更为迅猛,超过了732%。
这一显著的增长不仅反映了来特莫韦在市场上的强劲需求,也暗示了其在抗病毒治疗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力。随着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成功拿下来特莫韦注射液的国内首仿,患者无疑将拥有更多的治疗选择,也将逐步推动市场竞争。
来特莫韦最早由德国Aicuris公司研发,2012年10月,默沙东支付1.1亿欧元的预付款和3.325亿欧元的里程碑费用从Aicuris获得来特莫韦的全球权益。
来特莫韦的上市对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CMV血清学阳性的成人受者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这些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更容易受到CMV感染的威胁,而CMV感染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来特莫韦提供了一种预防性治疗方案,可以明显降低这些患者发生CMV感染的风险。
2022年1月6日,默沙东的来特莫韦片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巨细胞病毒(CMV)血清学阳性的成人受者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巨细胞病毒病。同年5月16日,默沙东的来特莫韦注射液也在中国获批上市。随后,在2023年,来特莫韦片剂和注射液被纳入国家医保乙类药物目录,并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执行。
自这些产品推向市场以来,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国内市场,销售额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根据默沙东2023年财报显示,来特莫韦在2023年的全球销售额为6.05亿美元,同比增长41.4%。这一强劲的增长势头不仅凸显了来特莫韦在全世界内受到的广泛认可,也反映出了市场对其的迫切需求。
随着来特莫韦的化合物专利在中国的保护期限于2024年4月到期,这一重要药物的专利独占期也随之结束。
面对这一机遇,南京正大天晴迅速行动,率先在片剂剂型获得突破。2022年10月,正大天晴提交了来特莫韦片新4类上市申请,历时近一年半于2024年4月获得了NMPA的上市批准,一举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来特莫韦仿制药上市许可的企业。
此次获批的来特莫韦注射液同样是南京正大天晴斩获首仿。事实上,来特莫韦的片剂和注射液两种剂型能够准确的通过医生的临床判断灵活使用,对那些对口服药物不耐受的患者,注射剂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能够明显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
目前,正大天晴已经成功获得了这两种剂型的首仿批准,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产品线,而且有望对跨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发起有力的挑战,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治疗选择。
在抗病毒药物市场中,来特莫韦作为一种新型非核苷巨细胞病毒(CMV)抑制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来特莫韦化合物专利在中国的保护期限于2024年4月到期,国内多家药企纷纷布局,以期在这一领域分得一杯羹。
除了正大天晴成功拿下来特莫韦片和来特莫韦注射液的国内首仿外,其他国内药企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根据CDE官网信息,齐鲁制药、重庆希韦医药科技等企业已经提交了来特莫韦片的仿制药上市申请,目前这些申请均在审评审批中。
在临床试验方面,正大天晴制药、重庆希韦医药、齐鲁制药、浙江海正药业以及江西迪赛诺医药集团都开展了来特莫韦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其中,正大天晴、重庆希韦医药和齐鲁制药的试验已完成,而浙江海正药业和江西迪赛诺医药集团的等效性研究正在进行。
对于来特莫韦注射液,齐鲁制药、山东诚创蓝海医药、重庆希韦医药等企业也提交了来特莫韦注射液的4类仿制申请,同样在审评审批中。
行业观点认为,随着多家企业的积极布局,来特莫韦市场即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仿制药的陆续获批上市,预计将推动来特莫韦价格下降,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样化的用药选择。这一趋势可能侵蚀默沙东原研药的市场占有率,但无疑将提升药物的可及性,并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未来患者有望享受到更多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治疗选择。
然而,在这波动之中,有一家药企的股价表现异常强劲,自9月中旬起的21个交易日内,实现了19个连续涨停,股价涨幅超过了600%。
这家药企仿佛新一代的“妖股”般横空出世,这或许是双成药业成立二十多年来最受瞩目的时刻。
在这轮行情中,除了公司实控人王成栋及其子Wang Yingpu的财富明显地增长外,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还包括8名自然人股东。假设均未减持,21个交易日,这8名自然人股东已经赚了超5亿元。
至于涨停的原因,从公开消息来看,9月11日该企业连续发布了十多条公告,主要宣布了一项重大消息——“即将实现战略转型,重点发展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设计业务”。
双成药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是做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涵盖药品注射剂、固体制剂、原料药等。
多肽药品是一类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具有高活性和特异性、低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构多样性等优点。其应用领域包括:肿瘤治疗、内分泌疾病治疗、感染性疾病治疗、免疫调节等。
目前最常见的多肽类药物包括:胸腺五肽(具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奥曲肽(可抑制生长激素等用来医治肢端肥大症、胃肠胰内分泌肿瘤等疾病)、注射用生长抑素(可用来医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等。
当然还有最炙手可热的GLP-1类药物,如:利拉鲁肽注射液、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
注射用胸腺法新(基泰):治疗慢性乙肝、作为免疫损害病者的疫苗免疫应答增强剂;
受医药行业政策变动、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集采范围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其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经营业绩一直处在下滑状态。
自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除2022年盈利900万元外,双成药业其他年份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近五年累计亏损约1.3亿元。
2000年,双成药业在海南成立,随后成功研发了基泰(注射用胸腺法新),成为国内第二个上市的国产品牌,一度享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尽管公司在化学合成多肽药物的合成、纯化、分析、质量保证、活性测定、制剂工艺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但在GLP-1药物最热门的时期,没有及时进行有关战略转型。
以药明康德为例,2024年上半年的订单增长主要得益于TIDES业务(寡核苷酸、多肽)的强劲增长,订单同比增长了147%。预计2024年增长将超过60%,2025年也将保持这一增速,成为药明康德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研发投入相比来说较低,过去其研发费用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并不高,这对于创新药的研发来说是相对不足的。例如2023年财报显示,双成药业研发投入金额为795.5万元,仅占据营业收入的3%。
产品创新程度有限,双成药业的基本的产品多为仿制药或已有药物的改进,缺乏具有全球新的物质结构和临床价值的创新药。虽然有一些产品在国外获批并上市销售,但大多是在原有药物基础上进行的开发。
双成药业的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成栋,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鞍山市政府机关任职,之后他开始涉足商业领域,历任多家公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等要职。
2000年,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历了第二次转型,从仿制药转向了低层级创新药。这一时期,众多中国式BioPharma公司应运而生。或许正是在那时,王成栋看好制药赛道的未来财富而投身于此。
目前除了双成药业,王成栋旗下还有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双成投资、海南至德成大科技、深圳中科天鹰科技、绍兴博成文旅等多家公司。
同年,双成投资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对泰凌微(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进行了投资,持有其60%的股份。
根据双成药业此前发布的交易预案,双成药业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奥拉投资、Win Aiming等25名交易对方购买其持有的奥拉股份100%股份,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发行价格为3.86元/股。此次交易预计构成关联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构成重组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奥拉公司成立于2010年,起初是一家印度的芯片设计企业。到了2017年,王成栋及其子收购了这家印度公司。紧接着在下一年,他们成立了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同年完成了对印度奥拉的整合。
截至并购预案签署日,王成栋和WANG YINGPU父子二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的方式,合计持有奥拉半导体57.51%的股份。
奥拉企业主要从事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基本的产品包括时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传感器芯片、射频芯片等。
双成药业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实现战略转型,重点发展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设计业务,并在未来择机剥离医药类相关资产。
双成药业在收购预案中的解释是:随着中国市场药品质量体系的逐渐完备和人民用药质量需求的持续提升,医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此形势下,医药行业对研发、质量方面的要求逐步的提升,招标体系和价格体系日益完善,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内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受到医药行业政策变动以及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双成药业所处的多肽市场遭受冲击,其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持续下滑,业绩增长乏力。双成药业亟需调整业务结构、推动业务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持续经营能力。
根据收购预案,2024年1-7月(未经审计),奥拉半导体的营业收入为5.38亿元;同期净利润3.07亿元。
据其发布的风险提示性公告:本次交易的审计、评估工作还没完成,本次交易的具体交易价格尚未确定。本次交易尚需公司董事会再次审议及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并经相关监督管理的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通过审批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而若成功转型后,奥拉半导体或许也会变相借壳上市,“双成药业”或将加入半导体板块?
2022年11月奥拉半导体科创板IPO申请被受理;而2024年5月公司主动撤回申请文件,科创板IPO进程终止。
截至今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收盘集体上涨,沪指涨2.91%,深成指涨4.71%,创业板指涨7.95%;行业板块集体飘红,半导体狂掀涨停潮。